日前,日本光伏权威媒体发布2011年度全球光伏企业排名,中国索日新能源公司以220MW的组件出货量在全球同行中排名第24位,这是索日公司成立以来第一次跻身全球光伏业前30强
仅仅一年的时间,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产业瞬间转入冰冻期。这并非国内光伏企业的首次危机,但却是最严重的一次。
梳理10年来,国内光伏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光伏企业此前大致还经历了两波危机。在民营经济强省浙江,就聚集了中国四分之一的光伏企业。而光伏发电无论是大型地面电站,还是分布式发电。目前,国电光伏除了在西部青海、甘肃等地有常规的大型地面电站,同时还开始分布式发电项目的投资,尤其是在建筑一体化和屋顶。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曾对媒体公开表示:如果欧洲大门关闭,对于企业将会是灭顶之灾。
随着太阳能发电成本的下降,太阳能发电在整个电力行业中的比例继续增加,若储能技术以及储能电池跟不上,未来太阳能发电的发展将会受阻。数年前,美国人迈克尔曼德尔曾经写过《即将到来的互联网大萧条》一书,书中指出:旧经济像一辆汽车,可以开的很慢,甚至可以停下来,但并无大碍。目前全国平均综合能耗已经从2009年的近200KWh/kg,下降到目前的120KWh/kg,部分先进生产线的综合能耗已下降至80KWh/kg,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回收利用率均不低于98.5%、99%、99%。
众所周知,发达国家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如果多晶硅生产存在所谓高能耗、高排放,估计早就实施产业转移了。目前国外多晶硅工厂主要分布在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多晶硅企业布局(中国除外)。2005年以前,全球多晶硅产量主要集中在七大多晶硅企业,它们分别是美国Hemlock、德国Wacker、美国MEMC、美国REC、日本Tokuyama、日本Mitsubisi、日本住友,产品主要为电子级多晶硅。随着多晶硅产品价格的不断下滑,四氯化硅回收利用成为降低生产成本的必要途径,如果不加以循环利用,生产成本甚至会大于多晶硅售价。
首先,双高并不是多晶硅产业的本质属性。我们要承认在中国多晶硅发展初期,的确存在着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
因此,对于一个合格的并且有市场竞争力的多晶硅企业来说,对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并且从能量回收来看,经测算,从硅矿到工业硅,再从工业硅提纯为多晶硅,制造硅片,电池片,组件,再到光伏发电系统,全流程消耗的电量,只要这个光伏发电系统运行2-3年时间就全部回收,其余20多年的寿命期所产生的电量是净增加的。事实上,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等将多晶硅企业列为清洁能源,这几年对其进行了大量资助,此举使得美韩多晶硅企业遍地开花。从侧面来看,多晶硅产业在发达国家的布局也可以间接说明多晶硅行业不属于双高行业。
双高,即高能耗,高污染。以国际先进的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企业耗电水平和当前多晶硅市场价格来计算,多晶硅生产每万元GDP能耗为2.3吨标准煤,远小于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单耗以国际先进的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企业耗电水平和当前多晶硅市场价格来计算,多晶硅生产每万元GDP能耗为2.3吨标准煤,远小于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单耗。从侧面来看,多晶硅产业在发达国家的布局也可以间接说明多晶硅行业不属于双高行业。
另外,多晶硅生产过程中有氢气易燃易爆,氯化氢是强酸性气体,但这些物料都是在系统中作为中间原料循环使用的。2005年以前,全球多晶硅产量主要集中在七大多晶硅企业,它们分别是美国Hemlock、德国Wacker、美国MEMC、美国REC、日本Tokuyama、日本Mitsubisi、日本住友,产品主要为电子级多晶硅。
目前国外多晶硅工厂主要分布在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多晶硅企业布局(中国除外)。关于高能耗,我们以公认的单位产出能耗比来衡量。
双高,即高能耗,高污染。我们要承认在中国多晶硅发展初期,的确存在着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关于高污染,业界主要担忧的是四氯化硅的处理。随着多晶硅产品价格的不断下滑,四氯化硅回收利用成为降低生产成本的必要途径,如果不加以循环利用,生产成本甚至会大于多晶硅售价。因此高能耗、高排放并不是多晶硅生产的本质属性。但是,随着中国多晶硅生产技术的进步、规模的不断扩大、热氢化冷氢化等生产工艺的掌握,中国已基本掌握万吨级多晶硅闭环生产工艺,多晶硅生产能耗不断下降,物料循环利用率不断提高。
因此,对于一个合格的并且有市场竞争力的多晶硅企业来说,对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目前全球80%以上的多晶硅生产采用改良西门子法,其核心就是通过氢化装置,将副产物四氯化硅加氢反应生成三氯氢硅回到系统循环使用,或者将四氯化硅作为原料生产白炭黑等化工产品。
特别是在这些国家中,除了美国能源较为丰富之外,德国、日本和韩国资源均较为匮乏,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基于战略利益的考虑而鼓励多晶硅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国平均综合能耗已经从2009年的近200KWh/kg,下降到目前的120KWh/kg,部分先进生产线的综合能耗已下降至80KWh/kg,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回收利用率均不低于98.5%、99%、99%。
并且从能量回收来看,经测算,从硅矿到工业硅,再从工业硅提纯为多晶硅,制造硅片,电池片,组件,再到光伏发电系统,全流程消耗的电量,只要这个光伏发电系统运行2-3年时间就全部回收,其余20多年的寿命期所产生的电量是净增加的。而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有更多的多晶硅企业出现。
众所周知,发达国家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如果多晶硅生产存在所谓高能耗、高排放,估计早就实施产业转移了。事实上,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等将多晶硅企业列为清洁能源,这几年对其进行了大量资助,此举使得美韩多晶硅企业遍地开花。首先,双高并不是多晶硅产业的本质属性。因此,无论是从多晶硅生产耗能本身还是从整个光伏产业链能量消耗与回收来看,多晶硅产业均不是高耗能产业。
三氯氢硅提纯后有一些无法利用的氯硅烷杂质,通过加碱中和后形成中性稳定的废渣,可以作为建筑原料或填埋路基,中和后的污水达标排放污水处理厂。在发展初期,虽然中国采用的也是西门子法,但由于不掌握闭环处理工艺,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副产物四氯化硅不能得到回收处理,部分企业受暴利驱使,随意处置四氯化硅,环保排放不达标;另外,由于装置规模小,技术落后,效率低,生产1公斤多晶硅耗电高达300-500度,成本居高不下。
其次,随着中国多晶硅产业的发展与日趋成熟,中国多晶硅行业早已不存在双高的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倒逼机制,中国多晶硅生产技术水平早已与发展初期不可同日而语,双高的帽子可以摘除;而中国多晶硅产能过剩属于结构性过剩,并不能改变中国仍需要大量进口国外多晶硅的事实。
目前,中国已基本掌握了万吨级多晶硅生产工艺技术,产业规模位居全球前列、部分企业生产技术与能源消耗水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产品质量也稳步提高,在世界范围内掌握了多晶硅发展的话语权。尽管中国多晶硅行业界多次向社会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大声疾呼,意图消除不利影响,但关于这两个错误认识却仍是若隐若现,甚至一些行业专家也仍未转变观念,在支撑政府决策过程中传递了错误的讯息。
但是这两个误解仍然困扰着中国多晶硅行业,并且负面作用不断放大。中国多晶硅产业从无到有,破除了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大幅度降低了多晶硅产品价格,并为全球光伏发电成本的快速下降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但是,伴随着中国多晶硅产业的发展,有两个声音一直萦绕着多晶硅行业,一个是多晶硅属于双高产业;一个是中国多晶硅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可以说,这份发展成果得来不易,凝聚着中国几代多晶硅人的心血与智慧
因此,诸如此类情况的企业不会被纳入到目前的调查对象当中,但这些企业将被视为潜在的出口商。为了确定其余128家被调查的出口企业的反倾销税率,抽样选中的六家出口企业将按照No 1225/2009条例第九条来计算加权平均反倾销率。
其中有几家企业也被列入抽样企业,但在反倾销调查期间未有出口记录。欧盟将对每一家抽样出口企业分别计算倾销幅度及关税税率。
欧盟设定抽样调查企业涵盖两家最大的组件出口企业、两家最大的电池出口企业和两家最大的硅片出口企业。文件指出,抽样调查选取欧盟出口量最大的代表性企业,从而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企业展开合理的调查。